第77节(1/2)

    。村子的交通除了这几年新通的一条能把人骨头颠散的泥巴公路,主要还是靠不知道何年何月修的一条青石板路。村子里的老人说这条是几百年前的官道,铺路的大青石板足够两三个成年人并肩通过,当年车马行经留下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地印在石头上。

    因为交通不便,除了邮差和定期检查电路的工人,还有每年的婚丧嫁娶,尹村不常见到外人,可这一年的暑假,村子里却来了一大群外客——一行十几人由县里文化局的人陪同着,自称是某座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这里是为了看一看村外几里地外的钵山寺。

    对尹村人来说,那座不知何年起存在的庙就像近处的水田,远处的山,流过村子的河水,以及村外那条路,祖祖辈辈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来一群从大城市过来的年轻人,千里迢迢就为了看一看这破破烂烂的庙。

    村子里很少见到这么多城里人,还是大学生,于是在学生们看庙的那一天,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拥去庙里看人,一时间素来清静的钵山寺热闹得堪比大年三十全村人赶着来烧头香时的人声鼎沸,比起镇子上每年的庙会,或许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村里人没想到的是,这群外来的年轻人在看完那座庙之后没走,倒是驻扎下来了,男生们就地住在庙里,女生们则暂住在村长家的客屋里,每天早上一大早结伴步行去庙里,直到天色擦黑才回来。

    尹村人好奇他们留下的原因,双抢刚过,正是晚稻苗青翠 Y_u 滴的时候,尽管县里的领导走之前和村长支书交代过“全力支持,尤其不要干扰老师和学生们的工作和学习”,但村民们就是按捺不住善意的好奇,总是有人去庙里看他们做什么,又记着村支书在大会上的动员,全都远远地也不靠近,特别是小娃娃们,光着个膀子吃着手指腻在远远的廊柱下,眼巴巴能看一上午,学生们笑着冲他们招招手,就不好意思地咯咯笑着跑开了,一阵子之后又回来,继续看他们忙碌。

    在尹村人眼里这一群城里来的大学生做的事情新鲜极了,他们带着一大堆当地人叫不出名字也从来没见过的奇奇怪怪的仪器,三四个人一组量的量画的画,有人上梁有人爬屋顶,还有人坐在那座瘦塔的塔座边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据一些眼力好的人说学生们画得可好,不论男女,画出来的东西比村子里姑娘绣花描的样子还细致,知道得也多,说起庙里和村子里祠堂的结构来,比村里最老的木匠还要头头是道。这群外客住下没多久就遇上了汛期,连绵的暴雨之下,进山的人越少,原来一些面熟的山客不见来了,出去也不太容易,谁知道竟有人在这个时节进山。

    后来村民才知道进山的那个也是个城里来的大学生,是正住在钵山寺的那群年轻人中的某一个的亲戚,说来也是他命大,他进山没几天,一场连夜大雨引发走山,把他进山的那条路封了,本就只有两条通往外头的路的尹村这下彻彻底底“自古华山一条道”了。好在想进来的人已经进来,留在里面的人暂时不急着出去——本地人多少年来习惯这种暂时的彻底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大学生们也没有急着离开的意思,于是除了不停的雨和涨高的河面,一切如常。

    那一天顾云声坐在大梁上,低头看着殿上的江天。他正仰着头凝视大殿东北角的一道月梁,提起的笔却迟迟不肯落下,就拉下口罩,问:“江天,还有多少?”

    正是吃午饭的钟点,同在大殿里作业的师兄师姐们早一步去了大寮,只有江天因为手边的活儿还差个尾巴,还留在大殿里。月梁上至今留着当年的彩绘,今天早些时候同组的师兄小心翼翼地把积留多年的灰尘拂去,石青和朱砂的颜色至今鲜明,别有古拙之美。

    听到声音江天并没有回头,低下头来稳稳地落笔,勾勒出伎乐菩萨的轮廓,只黑白两色也别有庄严素净。他熟练地补上莲花与卷草纹路,才回答:“就好。你别等了,先去吃饭吧。把口罩戴好。”

    “大夏天的,闷死人。”

    “戴上。几百年的尘土,肺不要了?”

    语气中毫无转圜余地,顾云声暗自撇撇嘴,心里头再怎么不以为然,还是老实地又把口罩拉了回去,声音闷在口罩里,在这寂静的大殿上瓮声瓮气地回荡着:“不是马上就好吗?你忙你的,不管我。”

    江天又抬头看了看梁上的彩画,再低头看看自己的摹本,估算了一下进度后还是放下了笔,转身仰起头说:“我先不画了,你下来。我们吃饭去。”

    闻言顾云声顿时大喜,蹬蹬蹬地踩着梯子下了梁。江天看他


    第77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